约翰·克里斯托弗·弗里德里希·冯·席勒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生于1759年11月10日,卒于1805年5月9日,通常被称为弗里德里希·席勒Friedrich von Schiller。德国18世纪著名诗人、作家、哲学家、历史学家和剧作家,德国启蒙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席勒Schiller是德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人物,也被公认为德国文学史上地位仅次于歌德Goethe的伟大作家。早期经历席勒Schiller出生于德国符腾堡Württemberg Deutschland的小城马尔赫尔Marhel的贫穷市民家庭,他的父亲是军医,母亲是面包师的女儿。席勒Schiller童年时代就对诗歌、戏剧有浓厚的兴趣。1768年入拉丁语学校学习,但1773年被公爵强制选入他所创办的军事学校,接受严格的军事教育。诗人舒巴特曾称这座军事学校是“奴隶养成所”。在军事学校上学期间,席勒Schiller结识了心理学教师阿尔贝,并在他的影响下接触到了莎士比亚Shakespeare、卢梭Rousseau、歌德Goethe等人的作品,这促使席勒Schiller的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从1776年开始,席勒Schiller就在杂志上发表一些抒情诗。而且,在军校读书期间,席勒Schiller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反专制思想。1777年,席勒Schiller开始创作剧本《强盗》,1781年完成,次年1月在曼海姆Mannheim上演,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据一些史料记载,当时的剧院就如同疯人院一样,人们潮水般的涌入狭窄的礼堂观赏戏剧,有些评论家甚至认为席勒Schiller就是德国的莎士比亚Shakespeare。《强盗》之所以受到如此热烈的欢迎,是因为作品中蕴涵的反专制思想深切的迎合了彼时德国青年的心理。此时德国的“狂飙突进运动”已经发展至高潮,而《强盗》一剧的主人公卡尔就是一个典型的狂飙突进青年形象。他不满于专制与格局并存的社会现状,却又无力改变。他追求自由,对当时的社会提出挑战,是典型的叛逆者,最后却只能悲剧收场。《强盗》取得成功之后,席勒Schiller进入了生命中的第一个旺盛的创作期。从1782年至1787年,席勒Schiller相继完成了悲剧《阴谋与爱情》(1784年)、《欢乐颂》(1785年)诗剧《唐·卡洛斯》(1787年)等。《阴谋与爱情》是席勒Schiller青年时代创作的高峰,它与歌德Goethe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同是狂飙突进运动最杰出的成果。此剧揭露上层统治阶级的腐败生活与宫廷中尔虞我诈的行径。《阴谋与爱情》无论在结构上还是题材上都是德国市民悲剧的典范。席勒Schiller摒弃了创作《强盗》时惯用的长篇大论,而是改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讽刺。来自市民阶层的人物路易丝与宰相的对话:“我可以为你奏一曲柔板,但娼妓买卖我是不做的……如果要我递交一份申请,我一定恭恭敬敬;但是对待无礼的客人,我就会把他撵出大门”!直接质问德国社会严格的等级制度,具有乌托邦色彩。诗剧《唐·卡洛斯》以16世纪西班牙的宫闱故事为背景,以生动的情节表达作者的理想:通过开明君主施行社会改良。这个剧本是席勒Schiller创作风格的转折点,表明他已经由狂飙突进时的激进革命精神转化为温和的改良思想。此后,席勒Schiller青年时代的创作宣告结束。后期创作1787年,席勒Schiller前往魏玛Weimar;次年,在歌德Goethe的举荐下任耶拿大学Universität Jena历史教授。从1787年到1796年,席勒Schiller几乎没有进行文学创作,而是专事历史和美学的研究,并沉醉于康德哲学之中。法国大革命时期,席勒Schiller发表美学论著《论人类的审美教育书简》(1795年),曲折的表达了席勒Schiller对暴风骤雨般的资产阶级革命的抵触情绪。他主张只有培养品格完善、境界崇高的人才能够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这也是在《唐·卡洛斯》中宣扬的开明君主思想的延续。尽管如此,席勒Schiller始终没有放弃寻求德国统一和德国人民解放的道路。他的美学研究和社会变革等问题结合得非常密切。1794年,席勒Schiller与歌德Goethe结交,并很快成为好友。在歌德的鼓励下,席勒Schiller于1796年重新恢复文学创作,进入了一生之中第二个旺盛的创作期,直至去世。这一时期席勒Schiller的著名剧作包括《华伦斯坦三部曲》(1799年)、《玛丽亚·斯图亚特》(1801年)、《奥尔良的姑娘》(1802年)、《墨西拿的新娘》(1803年)、《威廉·退尔》(1803)等等。这一时期席勒Schiller创作的特点是以历史题材为主,善于营造悲壮、雄浑的风格,主题也贴近宏大的社会变革题材。《威廉·退尔》是这一时期席勒的重要剧作。戏剧取材于14世纪瑞士英雄猎人威廉·退尔的传说。这一题材原本是歌德Goethe在瑞士搜集到的,他将其无私赠予席勒Schiller。席勒Schiller从未去过瑞士,却将这一传说诠释得极为生动。瑞士人为了感激席勒Schiller,把退尔传说发生地四州湖沿岸的一块极为壮观的巨岩石命名为“席勒石”。《威廉·退尔》以瑞士独立斗争为背景,在歌颂民族英雄的同时也歌颂努力争取民族解放的壮举,在欧洲范围内引起极大反响。除戏剧创作外,这一时期席勒Schiller还和歌德Goethe合作创作了很多诗歌,并创办文学杂志和魏玛歌剧院Weimarer Oper。歌德Goethe的创作风格对席勒Schiller产生了很大影响。1796年,两人共写了上千首诗歌,而歌德Goethe的名作《威廉·迈斯特》和《浮士德》第一部也是在这一时期成形的。总体来说,席勒Schiller这一时期的创作是古典主义风格的,早年的浪漫激情已经几近消失。席勒Schiller和歌德Goethe合作的这段时间被称为德国文学史上的“古典主义”时代。主要作品戏剧《强盗》 (1781年)《阴谋与爱情》 (1784年)《唐·卡洛斯》 (1787年)《华伦斯坦三部曲》 (1800年)《奥尔良的姑娘》(1801年)《玛丽亚·斯图亚特》 (1801年)《墨西拿的新娘》 (1803年)《威廉·退尔》 (1804年)《德梅特里乌斯》 (未完成)史学《尼德兰的反叛》《三十年战争史》《蛮族入侵、十字军东征和中世纪》散文《审美教育书简》译作欧里庇得斯,《伊菲格尼亚在奥利斯》威廉·莎士比亚,《麦克白》诗歌《欢乐颂》,(1785年)《艺术家》《铃声》《哥伦布》《希望》《全副武装的神马》《手套》欧洲央行所在地、德国空中门户、交通枢纽、博览会城、大学城——美茵河畔法兰克福陶努斯席勒Schiller Taunus Grünfläche Frankfurt am Main铜雕像,再见了!2017.1.5
说好了要写克鲁亚跟杜拉斯的行程,如约奉上!因为头一天晚上因为某个问题讨论得太晚,第二天两个人都属于临近迟到的模式。好在阿尔巴尼亚人也不是准时到分秒的那一型,总算没让人家等太久。这次开车带我们去克鲁亚跟杜拉斯的朋友Erjon Vargu是我们学校项目总负责人Klementina的好朋友,之前在纽约留过一年学,所以英文还不差(要知道他在进入纽约之前几乎一句英文都不会说,想想这娃儿真心厉害)。之前一起去喝过咖啡,这次周末旅途就全靠他了。克鲁亚Kruja跟杜拉斯Durres都在地拉那Tirana北部,大概三四十分钟车程的样子。克鲁亚之所以闻名是因为中世纪时那里是阿尔巴尼亚独立王国的首都,自然也免不了与周边国家的数次入侵。在所有著名的战斗之中,当属十五世纪时期阿尔巴尼亚民族领袖斯坎德培(Skanderbeg)巧妙用计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手中夺回克鲁亚,之后他带领阿尔巴尼亚人民联合周边国家一起联手抵抗土耳其,在克鲁亚领导了数次战斗。(水平有限,有兴趣的可以英文维基)说到这里,有必要科普一下斯坎德培。简单来讲,斯坎德培原名乔治.卡斯特里奥蒂,克鲁亚出生的公爵之子。在奥斯曼土耳其统治的巴尔干半岛下,他被送往苏丹身边作为“人质”,皈依伊斯兰教,并接受了土耳其军事学校的培养。由于其天资聪颖,骁勇善战,他成为了苏丹的得力助手并任命把守克鲁亚城堡,数次胜利之后被赐名为“阿尔巴尼亚的亚历山大老爷”,在阿尔巴尼亚语中,便简化为他今天最为人熟知的名字“斯坎德培(Skanderbeg)”。虽然表面上他是苏丹的一名勇将,但实际上他还是一心致力于恢复阿尔巴尼亚的王国独立。在土耳其侵略匈牙利的战争之际,他以一封伪造的苏丹文书骗过了克鲁亚城堡的士官并乘机联手阿尔巴尼亚人民一同夺回克鲁亚。此后大大小小二十五场战斗他都成功抵挡了土耳其侵略,直到他死去。斯坎德培的家徽黑色双头鹰也演变成了今日的阿尔巴尼亚国旗。总之,我们先去了克鲁亚城堡,说实话,看到克鲁亚的那一刻我还是惊讶出声了,这是怎样一座险峻的山城啊!半山上层层叠叠的白墙红瓦紧挨在一起,在蓝天的映衬下显得更加壮丽了。绕着九曲弯折,绿意葱葱的山路缓慢爬升,当来到克鲁亚城堡,站在高处俯瞰时,真觉得壮观极了!克鲁亚城堡是斯坎德培誓死守卫的地方,自然除了地势险峻之外也是风光独特。不仅整个山脚一览无余,天气好的时候,还能远眺亚德里亚海呢!克鲁亚Kruja城堡远眺山脚克鲁亚Kruja密密麻麻的红房子城堡主要的景点就是斯坎德培博物馆,这里维护的很好,令人印象深刻的便是里面的壁画,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三次克鲁亚守卫战争还有关于斯坎德培的生平故事。展的内容我不记得太多了,但是很显然这里是个类似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地方,那天有一大堆小学生来参观,而等到我们出门的时候,台阶前已经堆满了游客。很庆幸我和will在大波游客还未到来之前抖开密歇根大学旗帜来了一张合照。哈哈Michigan is everywhere。That‘s our Michigan Pride.虽然得到了不少注视但是随它去吧。Michigan Pride 克鲁亚城堡,斯坎德培博物馆前最有意思的是我们跟着will到处乱走时穿过了一个城墙上的小门洞(其实是个小隧道),那里是克鲁亚城堡之前的古城墙,那个隧道里尽头的天花板也有一个小洞,据推测,那个是用来给进攻的敌人泼热油或是扔火把的洞= =因为当敌人进入洞时其实是无法进退自如的,如果这时给敌人当头一击显然是极为有效的攻城法。总之我是很喜欢那个古城墙头的风景啦,不仅有许多野草野花而且风景独家啊!根本没人抢占镜头!逛完城堡之后就顺便去了一下旁边的集市(bazaar),说是集市其实就是旅游纪念品一条街啦,可以向各位保证大于百分之五十的东西都是产自中国的,至少首饰是这样,因为早就已经看到首饰包装上的中文字了(笑)。但是还是有不少有意思的东西,比如说我在一个店门口先是看到了恩维尔霍查的reflection of China,于是拿起来顺便翻了翻,然后店主指了指店里橱窗一个巨大的毛爷爷画报说我们有这个。于是我进了店拿起来翻了翻,好家伙!一大堆文\/革\/时\/期的照片扑面而来!简直是活生生的历史材料!翻到尾页才发现是1969年的人民画报意大利文版!得!果断收藏之。店主知道我是中国人后,对我讲了许多话,多亏Erjon的翻译,才大概明白他对我说:在我(笔者)的爷爷那一辈,很多中国人来阿尔巴尼亚搞援建,当时他(店主)工作的工厂也是中国人建设的。这是我们真心应该向你们感谢的事情。不管现在我们喜欢中国人与否,这都是一个无法抹去的真相。同样的,我也用手势向他表示了谢意。在阿尔巴尼亚已经抱美帝大腿这么多年之后(他们街上有布什的雕像跟以布什名字命名的街道,因为布什力挺科索沃从塞尔维亚独立,而科索沃基本上都是阿尔巴尼亚人),还有人会念起这段历史是件非常欣慰的事情。杜拉斯Durres离克鲁亚Kruja并不远,大概也就三十分钟的样子。我们的第一个目标是杜拉斯的考古博物馆(archaeological museum),因为杜拉斯作为巴尔干半岛上的重要港口在历史上可是希腊,罗马,拜占庭乃至土耳其,意大利文化的聚集地,城市的历史真心很长,从公元前六七世纪就开始了,总之,这是一个千年古城,在许多文献里被称作Dyrrachium(拉丁语)。现在则是非常欧式(偏意大利式)的小镇(毕竟意大利从三十年代开始占领阿尔巴尼亚)。某个时期的杜拉斯貌似还曾有海上花园的美誉,但是现在我有点记不清了。杜拉斯Durres 千年古城,Venetian Castle由于博物馆还没开门,我们买了两个肉馅的byrek之后就朝着海边进发了。亚德里亚海真心美,下午两点正是太阳暴晒的时刻,可是长长的海风一阵又一阵拂过脸颊,给酷热的天气带来一丝舒爽。又安静又广阔,没有什么波涛的海面,此时此刻只属于在海滨道上散步的我们,只是好不惬意!而且,想要拥有这片无敌海景并不需要成为百万富翁,大概18,000美金,就能拿下杜拉斯一个海边的公寓。真的是太划算了。若只是平面欣赏海景未免太单调了些,为了给我们更为壮观的感受Erjon带我们去了杜拉斯一个高层大厦的楼顶喝咖啡(对没错又是喝咖啡)。天哪!湛碧色的海水占满了我的整个视野!不是深蓝或是浅蓝,而是纯正的碧蓝,在苍穹之下渐变出令人心醉的种种颜色。远处的山峦下一大团一大团棉花般的白云铺满了半个天空,而近处的港口集装箱,塔吊和轮船又是那么有条不紊,沉默地运转着,这一切看上去都是那么相得益彰,自称一体。这可是我从未期待过的,安详宁静的亚德里亚海的港口。自然,这个前所未有的超豪华视角抹杀了我一大片菲林。(没错现在我的手机锁屏已经换成了这个景,可见其美丽程度)杜拉斯Durres港口,宁静的亚德里亚海在咖啡馆一坐自然又是一个钟,因为那天是英国选举日,所以两位大男生用两个矿泉水瓶跟三个咖啡杯对我讲解了欧洲议会民主制(parliamentary democratic)跟美国选举制度(constitutional republic and first past post electoral system)的不同。一个是直接投不同党派,最后党派之间代表互相妥协提出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至于美国则是两个主要党派之间分别生产不同的解决问题方案,然后民众从两个不同方案之中选出一个作为最后的结果。这样的结果就是欧洲那边普遍对某一个党派的忠诚度很高,而美国这边则可以随意切换。(有错请指正我只是简单描写了一下)(对没错上次就是他们俩在吃午饭的时候就美国工会及最低薪水问题讨论到饭桌要烧起来)之后穿过杜拉斯的古城墙(大概最早也能追溯到一千五百多年前了),我们去了(罗马式)圆形露天剧场amphitheater,这个是公元一世纪时罗马人建立的,要是简略形容的话就是罗马竞技场的缩小版吧,不过,这里可是当时欧洲第二大的竞技场呢。原型能够容纳一千五到两千人左右,当然现在考古只发掘了一半,剩下一半还在草堆里,所以最终能看到的只是剧场的中上层。我之前是去过罗马竞技场的,却不记得里面的门洞都是通道可以随意走动,像剧场的楼道一样。杜拉斯的整个剧场建得十分结实,走道,台阶,窗户,小教堂,圣母玛利亚的壁画,圈养动物(想想斗牛表演里面的牛)的地方,都一应俱全,看一看还是蛮开眼界的。杜拉斯Durres 圆形露天剧场amphitheater之后还有路过以前的环形集市,现在只剩下几根希腊式门柱了,不过隐约能看出来环形集市的样子。will一直在说如果半复原的话再加上人们进驻去卖中世纪商品的话,一定能大赚一笔,当然前提是,要有钱修复。可惜的是,阿尔巴尼亚还是穷了一点,那个眼前是古董柱子背后就是七十年代居民楼的强烈反差,还是给人一种没有好好维护古迹的感觉。至于另外一个罗马式的公共澡堂,若非旅游牌上的照片复原图,就更难辨认出它的样子了。当然,要给这里的考古学家点一万个赞。杜拉斯的街道有许多意外的亮点,非常意大利。某个小街的两侧墙壁都是画,一打听才知道是附近的绘画学院的学生的作品,一直延伸至小巷尽头。关于杜拉斯,关于港口,关于孩子和爱情,花草和音乐,那样鲜明的笔触缤纷地像调色盘里的颜料一般绘满了整个墙面。至于半拱形的淡黄色东正教教堂,纯白的清真寺,在五点的太阳下微微泛黄的广场,那样柔和的颜色,让人不由自主地放下脚步来。我记得那个时候我掏出相机,对着三个人在阳光下投在台阶上拉长的影子拍照,这可是好时光的最佳见证了。五点的时候我们终于进入了博物馆,说实话,博物馆修得很好,按照我的形容是十分之一个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古希腊罗马区域。当然,看到真正在教科书里出现的希腊黑陶瓷瓶还是很激动的!一想到这些瓶子全部都几千年之久,再想想几百年前的人们展望未来的感觉,可能真的很难想到有一天这些瓶子会被人们从海里打捞出来,展在灯光下给人参观的样子吧。只要回顾历史,想想自己正展在在千年前便繁荣的港口城市杜拉斯,便有种时空交错的不真实感。有点慢的现代化进程,和随处可及的古迹,这大概也是其魅力所在吧。TBD
西点军校 The United States Military Academy at West Point美国第一所军事学校,距离纽约市区约80公里。曾与英国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俄罗斯伏龙芝军事学院和法国圣西尔军校并成世界四大军校。西点曾是美国独立战争中一个重要的军事要塞,位于哈德逊河S弯中,过往船只途经此地必须减速,西点正好可以居高临下。美国独立后,华盛顿想在此建立一所全国军校,他的国务卿杰弗逊说宪法内没有给总统创立军校的权力,结果他自己担任美国第三任总统时,建立了西点陆军军官学校,并于1802年7月4日正是开学。但是,被尊称为“西点军校之父”的却是自1817年至1833年期间任校长的西尔维纳斯·萨耶尔上校(Colonel Thayer)。话说这西点军校让我一路好找,刚开始跟着GPS都很正常,可是碰到警察封路,让我改走其他路,可这GPS就只认这一条路,结果在跑山上去绕了两圈都找不到,火大了,在山脚下的一个小镇上决定放弃了,结果去路边的餐厅一问,西点军校就在前方,步行即可到达,不确定自己能不能开车进去,离西点军校不远处有个麦当劳,买杯咖啡就可以免费停车了,然后步行前往,在门口给警察看了护照就可进入,沿着河道往上走,绕着操场外转了一圈,依山傍水的,不过需要注意的有不是任何地方都能进入,不然参观的地方会有标识。
军事学校Ecole Militaire旅游评价808条
0/140
apoipoi7251740679532
华商甜甜1740679540
sharksha801740679548
singlenemo1740679557
三木的问问1740679565
蓑衣竹笠1740679572
tjgdylwy1740679654
甭惦记我男人1740679860
558868281740679944
wxauuljs1740680134
xycviqvd36081740680218
yunyulankong1740680285
数富大式方1740680294
qq4612659861740680301
lfecstzb88171740680416
liuhechao3211740680424
huanggengqcl1740680432
彦棋1740680440
shenjvxg1740680448
妍妈妈靓汤馆1740680456
jiugebanzwn1740680465
爸爸妈妈唠叨1740680472
Sunny1218L1740680480
apoipoi7251740691110
apoipoi7251740691119
apoipoi7251740691262
apoipoi7251740691269
apoipoi7251740691277
apoipoi7251740691286
apoipoi7251740691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