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四海旅游网 > 亚洲旅游 > 泰国旅游 > 曼谷旅游 > 花市景点介绍

花市

2024-11-08 19:22 游四海旅游网 1838条点评

放大的图片

花市问答

花市旅游评价88

暂时关闭注册

0/140

  • tAmhxrxe1734078950

    花市是广东省的地方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最早出现在屈大均的《广东新语》,明代,广州河南三十三乡的百姓,多半是以种花为生的花农,他们从河南到河北来卖花,就从五仙门附近的码头过渡登岸,后人称这地方为“花陟头”,这就是最早的花市。
  • 梦子美衣坊1734078959

    20世纪60年代:迎春花市迎来“第一春”
  • cooldragon4021734078967

    花市的花很便宜,很新鲜,我买了个手串10B,在上海一朵白兰花10元。虽然我戴在手上觉得很好看,也是这样暴露了我是个游客的身份。
  • Y唧唧1734078976

    逛花市有个小插曲很好玩,这真的是文化差异造就的笑料。我们逛的花市真的就是她们本地人进行贸易的地方,很少很少外国人去,都是需要进花的商贩一大早在那进货。期间我们发现好多小包小包的水果,里面有一个小菠萝、小香蕉、小甘蔗。我心想这泰国人生活精致呀,什么都是小小的,就买了回去试试,毕竟有我最爱的小菠萝。之后我们逛了几圈下来,发现好多摊位上都有,冥冥中我们感觉事情不会那么简单,就问了其中一个摊位的年轻人,指着小盘水果包说“this for eat?”,开始他们不太明白,我们就拿水果假意赛嘴巴,这下他们了解了,笑着跟我说“for elephant”,然后我们双方都笑得前俯后仰··········谁能想到这专门为大象准备的呢?苍天,我去哪找大象喂,我可以自己吃吗? 结果就是最后我们也没看到大象,水果留在了酒店。
  • 羽梦涵嫣1734078984

  • tAmhxrxe1734082367

    花市(flo wer street),销售花卉和园艺用品的集市。随地区和时间不同而有不同的形式和内容,大致可分为长期性的固定花市和临时性的节日展销两类。20世纪70年代后,一些国家还出现了超级市场形式的园艺中心或花卉中心,除销售盆花、切花、种苗、球根、盆景外,还兼售干花及有关园艺用品、园艺书刊等。欧美一些国家的花卉拍卖市场,是适应花卉生产大量发展、便利流通的交易场所,其中荷兰阿尔斯梅尔花卉拍卖市场规模巨大,世界驰名。中国在唐代已出现花市。成都、广州两大花市尤负盛名。成都花市自古在春季举办,称为花会;广州迎春花市在春节前夕举行。
  • tAmhxrxe1734082376

    崇文门外西花市大街火神庙,正名火德真君庙。建于明隆庆二年(1568年),为神木厂悟元观下院。清乾古代花市(火神庙)隆四十一年(1776年)重修。清代旧历每月逢四(初四、十四、二十四日)有庙会(1922年以后改用阳历逢四)。后来火神庙香火断绝,庙会遂演变为纯商业性的集市。但火神庙仍一直是花市集的中心。
  • tAmhxrxe1734082384

    花市集的花有二,老北京人谓此“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一是假花;另一为鲜花。但花市集乃是由于假花而得名。《燕京岁时记》云:“花市者,乃妇女插戴之纸花,非时花也。”假花一名“象生花”,一般称为“通草花”。通草即灯芯草,茎体轻,空心,用它加工成通草片,巧制成花朵,便是最初的装饰假花,因而有“京师通草甲天下”之誉。后来发展为纸花、绫绢花、缎花、绒花,形成一种专门行业。据《旧都文物略》云:“造花之原料大体为二:曰绢类,曰纸类。绢类中有绫、绢、缎、绸、绒之分,纸类中有羊毛太、粉莲、通草及隔背之分。其造法有用模者,有用杵者,有用麻绳者。分工作业,有作叶子与作花头之分,又有作花与攒花之别。作花者,指作叶与作花头而言;攒花者,指各铺零星买来花叶、花头、攒合成品而言。又分粗、细二派,作细花者,意匠经营。”
  • tAmhxrxe1734082393

    清末以来,东花市大街一直是假花生产、销售的中心地点。凡经营此业的,都前设门市售卖,后设作坊制造。东花市一带,北从小市口两侧,中下头、二、三、四条直至虎伯劳口;南从南小市口两侧上下堂子、上下宝庆、上下锅腔、上下唐刀直至元宝市,多数家庭都从事这种假花的生产。据抗战前不完全的统计,以上各街市花庄及住家营花业者,约在一千家以上。此外,东花市一带,以灶君庙为中心,仅这半条街就设有接待花行客商的旅店十几家,每家都标明专业,如泰和花店、德兴花店等,招徕四方,安寓客商。
  • tAmhxrxe1734082400

    清末民初,花市集较为繁盛。但假花之市却仍固守不成文的规定,只在午前集市,地址限于羊市口以东,即东花市。每于凌晨,卖花者便将插满五彩缤纷的绫绢绒花的花匣(用细秫稭和竹篾穿成板状,插于长方形匣壁,外糊东昌纸或麻呈文纸)。摊在板凳上,进行展销。远近花客赶市趸货,除细活绒绢成朵花外,其它通草、绫缎、纸制的大路货,为运输携带方便,大都购买半成品,运回去再分类攒成整花出售。假花不仅远销苏杭,而且争艳于巴拿马,连外国朋友也盛赞“京花”,争作帽饰。彼时妇女以头花为主要装饰,满头珠翠,还要配上几朵鲜艳的花儿,这样才能显出精神来。如新嫁娘,在绒凤冠尚未普及之前,讲究“排头”,即用绒绢花朵喜字排满头顶。给亲友贺喜、拜寿的妇女,为取吉利,烘托气氛,都要戴两三朵绒蝠喜字,连老太太的发髻上也要插一朵小红石榴花。至于小姑娘抓髻上的围花,辫子上的飞花,更是曲尽其妙。民国后,时兴一种挂花,妇女们往往在旗袍大襟上垂挂一嘟噜带穗长花。逢年过节,上供的蜜供、月饼也要插花,谓之供花,有的供花做成元宝或“吉祥话”,什么”招财进宝”、“福寿绵长”、“和合二仙”、“刘海戏金蟾”等等,花团锦簇,增加喜庆色彩。如遇丧事,则又需要用于吊唁的花圈、花环、花篮、还有灵前的供花、灵花,满筵(俗称饽饽桌子)花顶,篮白孝花。真是无时、无处不需花。彼时花业之盛可见一斑。